樂活諮詢室|不想說再見-淺談哀傷失落心理調適


失去,總是會令人哀傷且難受。我們無法阻止生離死別,不過我們至少能透過學習心理調適,讓自己能好好處理情緒及面對哀傷…

對於許多人來說,2020年是不平靜的一年,從大年初二NBA球星柯比布萊恩驚傳飛機失事那一刻開始,我們迎接了數不清的悲傷消息。

 ■ 面對失去與哀傷,我們需要學習如何調適心理情緒。
Image/Pexels

譬如世紀瘟疫-新冠肺炎短期內蔓延全世界,多位國內外名人例如劉真、三浦春馬、李登輝前總統、「黑豹」主角查維克博斯曼、小鬼黃鴻升、史恩康納萊、阿根廷足球傳奇馬拉度納等,也都陸續傳出噩耗,甚至我們自己也在面對周遭親友同事離開人世,心理上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。

有些人在離世前已臥病在床多年、罹患癌症末期或者其他無法痊癒的重病,死亡似乎是可預期的必然,雖然生者需要提前處理悲傷情緒,但也能在真正分離前預先做心理準備,與即將離世的親友逐步道別、討論後事的辦理,有助於生者之後的情緒調適。

 ■ 有些人在離世前是可預期,相較之下較能預先做心理準備。
Image/Pexels

■ 突然離世 感受複雜

但有些人的離世是突然的,可能因為意外、急病、心臟病突發、自殺等原因,無預警地離開了。沒有人做好心理準備,死亡就這麼來臨了。相信我們在第一當下多半都會覺得錯愕、不真實,死亡就像突然殺出來的程咬金,打亂了一切。

我們有好多事情都還來不及和他一起去做,很多話還來不及說,甚至還來不及道別,他的生命就戛然而止了,留下生者陷入難以言說的複雜感受中。

美國精神科醫生Elisabeth Kübler-Ross 在1969年出版的《論死亡與臨終》(On Death and Dying)一書中,提出「哀傷的五個階段」(The Five Stages of Grief),也許可以幫助我們了解,面對哀傷失落事件的自己究竟經歷了哪些情緒?

■ 從「哀傷的五個階段」,可以幫助自己理解經歷的情緒。
Icon/flaticon.Image/張吟綺

一、「否認/隔離」(Denial & Isolation):

當我們剛面臨到突如其來的哀傷、失落事件時,心裡太過震驚,往往會先下意識否認一切的客觀事實,把自己隔絕起來。這其實是一種正常的自我防衛機轉,像是挖個洞把頭埋起來,暫時不去面對殘酷的真相。

Ex:「不會吧,不可能啊!」、「不是一直以來都好好的嗎?」、「不是昨天才剛見過面嗎?」

二、「憤怒」(Anger):

當我們從抽離的情緒中恢復,不得已只好面對時,痛苦變得非常巨大,讓我們開始陷入怨天尤人,甚至也對自己生氣。

Ex:「為什麼是他?老天爺太不公平了吧!」、「都是我的錯,如果我之前多關心他就好了!」

三、「討價還價」(Bargaining):

在宣洩憤怒情緒過後,我們的狀態開始有些改變,擺盪在接受事實和抗拒面對之間,想要讓結果不那麼壞,或者讓壞結果不要那麼快到來,有時也會跟上天祈求,試圖讓已經發生的事實回到之前的狀態。

Ex:「讓他活著看到孩子畢業就好。拜託再給他幾年時間吧!」「如果他能醒來,我什麼都願意做。」

四、「抑鬱」(Depression):

當我們發現怎麼掙扎都沒辦法改變事實的時候,深深的無力感,愧疚、疲倦的感受油然而生,心態變得很消極絕望,覺得自己不值得快樂,責怪自己,也產生沒胃口、失眠等症狀,有些人甚至會在這階段選擇放棄自己的生命。

Ex:「唉,幹嘛還要管這些事啊?反正他都走了。」「生命這麼脆弱,活著還有什麼意義?」

五、「接受」(Acceptance):

當我們終於接受「失去」的事實,體悟到人生無常,就能逐漸走出低潮,變得冷靜理性,不再一直把自己困在原地。我們開始能重整生活步調,找到哀傷失落的正面意義,從中得到成長和學習。

Ex:「既然事情都發生了,日子還是得過下去!」、「對他來說,也許這也是個解脫吧!」、「這一切都會過去的。」、「好吧,我會繼續幫你走完剩下的路。」

這樣的階段與歷程,不只適用於面對死亡,也適用於各種面臨生命中重大變故的時刻,包含失戀、離婚、親友離世、寵物死亡、天災人禍、嚴重疾病等,都可能出現這一連串複雜又強烈的悲傷失落反應。

■ 好好陪伴 走過哀傷

不論對誰而言,喪失深愛的人,都是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。如果您身邊的人剛失去至親好友,正處在哀傷五階段當中,您可以這樣陪伴他:

一、 簡單問候或擁抱

一句簡單的問候,例如「你今天還好嗎」、「我很掛心你」、「我覺得很遺憾」,都遠勝過沉默不語,或者單純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也就夠了。

也許您的問候會激起一點漣漪,讓對方的情緒潰堤,不論是哭泣或流淚,您都無須覺得尷尬,也不用感到抱歉,只要靜靜地陪伴就好了。淚水是療癒悲傷的良藥。

 ■ 有時候一個溫暖的擁抱,勝過口頭的安慰。
Image/Unsplash

二、不須避談逝者

喪親者往往會擔心逝去的親人被遺忘。如果他想聊聊逝去的親友,就讓他說吧!您可以專注地聆聽,給一些溫暖的回應。親口述說,有助於療癒他的喪親之痛。

三、別急著要喪親者走出哀傷

當我們看到自己在意的人們處於哀傷情緒中時,難免感到心疼,甚至心急,也許會說出「節哀」、「不要再想了」、「你還沒有走出來嗎」等話,但是這些話語帶著「你應該要趕快振作」的期待,不但無法同理他的痛苦,反而會對他產生壓力,覺得自己的情緒是不應該的,甚至會開始壓抑悲傷。

也有些喪親者剛面臨到鉅變時,會認為要沉浸在痛苦中,才能代表自己對逝者的愛,因而拒絕讓情緒變好。此時請不要貿然批判,也不要急著拉他走出深淵,每個人走出悲傷所需的時間不一樣,請尊重他的步調,才能陪伴他走過這一段哀傷歷程。

四、一同分享對逝者的美好回憶

我們可以透過文字、照片或各種逝者留下來的事物,來彼此分享對逝者的懷念。

例如,我們一同經歷過哪些美好回憶、逝者曾經說過哪些話、做過哪些事、在我們的生命中留下哪些足跡等,都很值得拿出來細細品味,喪親者看到逝者如此被人們看重,他們的心也會得到深深的安慰。

 ■ 彼此分享對逝者的懷念,有助於讓心靈獲得安慰。
Image/Pexels

每個人經歷的哀傷歷程都不太一樣,不是所有人都會按照順序走完這五階段,有些人會跳過某些階段,或者卡關在抑鬱階段裡,也有些人可能在短期間裡經歷了所有階段,然後隔天又重新再經歷一次又一次。每次遇到重大節日或者紀念日,也會牽動內心深處的回憶和感受。

一般而言,我們的哀傷歷程是螺旋狀的,這段時間的情緒高高低低、反反覆覆,但隨著時間慢慢地過去,傷口也會逐漸痊癒。

大部分的人,大約會在六個月到一年之間走完這個哀傷歷程。如果您發現自己或身邊的人在過了六個月之後,還是明顯籠罩在無法走出的悲傷當中,甚至出現一些精神症狀,無法回到過往的生活步調裡,那麼您可能需要專業助人者的介入,這時非常鼓勵您主動預約樂活或是尋求坊間諮商心理師的協助,讓我們陪您走一段路。














張貼留言

0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