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鼎保健室|避免罹患腳中風 良好作息勤檢測


說到「中風」,一般人可能第一直覺聯想到「腦部中風」,進而影響行為能力;但您知道「腳」其實也會中風嗎?

「腳痛」是許多人常有的症狀,尤其因工作關係需久站時,情況更為明顯。造成腳痛的原因,可能是肌肉拉傷、抽筋,或筋膜炎等;然而,當腳部持續久痛不癒,甚至出現發冷、無力等情形,就要提高警覺,因為這很可能是「腳中風」的徵兆!

所謂的「腳中風」,指的是動脈裡有血栓滯留、或血管阻塞而阻斷血液循環後,導致腳部缺血、組織壞死,又稱「急性肢體中風」。換言之,如果同樣的情形發生在腦部或心臟,便是我們常聽到的腦中風及心肌梗塞。

■ 當腳痛的情形持續很久都沒好,可能是罹患了俗稱的「腳中風」。 
Image/Unsplash

■ 一、腳中風有哪些徵兆?

首先,腳中風好發於愛吸煙、肥胖、年齡大於60歲,或患有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血脂、慢性腎病變、洗腎等疾病的患者。

至於會出現什麼症狀,可以「5P」為依據,因為急性肢體中風的五個症狀,英文單字開頭都是「P」:

1. Pain:疼痛
2. Paralysis:癱瘓無力
3. Paresthesia:感覺異常
4. Pallor:膚色蒼白
5. Pulselessness:脈搏消失

■ 善用急性肢體中風的「5P」症狀,可初步評估自己是否「腳中風」。 
Image/Unsplash

依照病情嚴重程度,腳中風又可進一步分成4個等級:

1. 第一級(Stage I):無症狀,但下肢血壓比上肢微弱。
2. 第二級(Stage II):間歇性跛行,指暫時性肌肉無力,有時會無法走路,但休息後便改善。
3. 第三級(Stage III):持續疼痛,就連日間休息或夜間睡覺都痛。
4. 第四級(Stage IV):出現皮膚潰瘍或壞死情況。

■ 二、如何檢測?

檢測的方法,分為下列5種:

1. 視診:檢查腳指頭膚色是否紅潤、溫度是否溫暖、趾背腳毛是否旺盛等。
2. 觸診:摸摸看足背動脈、脛後動脈、外側跗骨動脈到股動脈的脈搏,是否有強烈搏動或跳動。
3. 檢查上下肢血壓的比值
4. 患部周邊血管超音波及運動量測試
5. 進行血管攝影及核磁共振攝影

■ 同仁可在足背動脈、脛後動脈、外側跗骨動脈等處,進行簡單的觸診。 
素材來源/いらすとや Irasutoya Image/吳同凰 © DTF

■ 三、如何治療?

在第一、第二級時,以血小板抑制劑、血管擴張劑等藥物控制為主,並遵守以下原則:減肥、戒菸、適度運動,以及控制高血糖、高血壓、高血脂等慢性疾病。

而第三、第四級,則要選擇透過不同手術的方式,改善血管堵塞的狀況,例如血管氣球擴張、動脈硬塊切除、支架置放或足背動脈繞道手術等。

要特別注意的是,不管哪種手術結束後,都有出血栓或再栓塞的可能,需繼續採取抗凝或抗血小板的治療。

■ 治療方式視腳中風的嚴重程度而有所差異。 
Image/Pixabay

■ 四、如何預防?

最好的預防方法,就是有高血壓、高血脂、高血糖的人要控制三高、抽菸者要戒菸,以及肥胖者要減肥。

此外,也要養成運動習慣,在第一、第二級時,可挑選合適的運動鞋進行非負重運動,幫助改善下肢血液循環,例如騎腳踏車、游泳等;如果在健身房做運動,器材可選擇划船機、飛輪,重訓的話,則著重上半身訓練,下肢運動菜單視個人情況而定。

第三、第四級時,特別容易合併冠狀動脈疾病,建議運動前先接受心電圖或心臟超音波檢查,同時也必須嚴格限制負重運動,以上半身訓練為主。

■ 運動前,別忘了先挑選合適的運動鞋,並視個人情況安排內容。 
Image/Unsplash

腳中風雖然不易察覺,不過只要嚴格控管慢性病,並聽從醫師建議、搭配服用藥物,便能有效降低血管阻塞發生率。

除了前面提到的規律運動,建立良好生活習慣也很重要,飲食少油、少鹽、少糖、多喝水,避免熬夜、長時間久坐等,都是避免腳中風的關鍵。尤其冬季氣溫低時,更要注意保暖、時常檢測自身狀況。

以上,便是腳中風的相關資訊,一旦出現疑似症狀,請盡早就醫檢查,才不會錯失黃金治療時機喔!
(Text/吳同凰.專業諮詢/許旨伶)











張貼留言

0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