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似簡單的招呼語與行走姿勢,透過一次次的練習、調整,讓大家重新體會了聲音、笑容、專業形象的深層力量。
「您好,裡面請」、「謝謝您,請慢走」,課堂上,一群同仁們重複練習最常聽見的兩句禮貌用語,這是八月起在各門市巡迴的「義昌微笑2.0課程」的場景。
這堂課的起點,來自餐飲組潘義昌過去在台中店帶領的微笑課程。當時課程偏重理論,學員人數也多,互動有限。今年八月,原先僅安排在101店交流,在大家長楊先生的現場觀察下,決定延伸到更多門市巡迴。
義昌分享規劃課程的初心,「這次課程以實作為主,希望是大家能隨即改善、他人立即有感,容易被稱讚的改善細節。」比起只是單純口語介紹的上課方式,他更希望同仁能因此產生「進步」的動機,進而尋求自我提升。
■ 練習,是讓專業內化的過程
課程一開始,義昌帶著大家練習發音,請大家感受臉頰、舌頭和嘴唇閉合的位置,來分辨發音清晰度與表達效果的差異。透過語氣快慢的練習,他提醒 :「這些說話方式沒有對錯,但會帶來不同的感受。」同仁們閉眼逐一練習,聆聽彼此的差別,也學會如何讓聲音更清晰、更有感染力。
新生店餐飲組的侯育霖分享:「連續練習『您好,裡面請』時,才發現笑容和聲音會隨著重複而下滑,就像日常服務中容易忽略的續航力。這堂課提醒我保持熱情,讓每位客人都感受到一致的溫度。」
板橋店料理組的吳承達則體會到:「原本以為這只是外場的技能,但其實微笑和發音是每個人都能帶進生活與工作的能力。」
■ 鏡中察覺自身的姿態
課程的第二部分,義昌請大家透過鏡子檢視走路姿態。頭部是否前傾?腹部內收時重心是否穩定?外八、內八、腳踝外旋等小細節,都可能對腳踝骨骼造成長期壓力,並大幅影響整體儀態的專業度。
A4店餐飲組劉柏彣在日誌上分享:「義昌會幫學員拍攝走路的樣子,並拍攝指導前後的對比,調整前柏彣有駝背及脖子向前傾的情形,調整後整個人看起來更有精氣神。」
天母店餐飲組許心瑤則驚訝地發現:「走路也是一門學問,調整骨盆前傾與肩膀內縮後,自己就像一棵更挺直的樹。」
■ 情境模擬,從錯誤中找到進步
最後一個課程是,義昌化身「客人」,觀察每位同仁在服務情境時,有哪些儀態能更進步。有時他也會誇張重現常見的錯誤:手勢與眼神不同步、注視不穩定、頭肩膀身體的轉身節奏不對…,讓問題變得具體可見,也更容易修正。
同仁們在練習時難免遇到困難:手勢的高度、轉身動作的協調,甚至細節上的反覆調整,都成了挑戰。然而,正因為有這樣的挫折,彼此之間的提醒與鼓勵更顯得珍貴。
新生店餐飲組羅家榆也感受到:「如果課後回到區域後,若是沒有『自我察覺』跟『刻意自我提升』的念頭,就會立刻打回原形,慣性使然,馬上會用自己之前習慣的做事模式啟動自動駕駛,所以也說明這堂課真的必須『刻意練習』才能有效吸收,甚至鞏固。」
■持續累積的微笑能量
「原以為同一家公司,大家對文化的理解差不多,但實際巡迴後才發現差異很大。」義昌分享,不同門市有不同氛圍,有些強調效率,有些注重溫度,再加上個人特質及職務需求,因此課堂要求也會隨之微調。他強調,希望讓同仁「每次都能進步一點,被看見一點,自信多一點」。
課程結束後,近期門市的變化也逐漸浮現。
A13店餐飲組的黃煜軒觀察到:「發現同仁們送客時,可以情感更飽滿地說『謝謝您,請慢走』,如果我是客人,一定會感到很窩心。」
天母店餐飲組的陳冠羽則表示:「課程這幾天觀察下來,能感受到大家的微笑真的都變多了,大家都會自主性的帶動微笑,整體氛圍提升了很多,非常感動!」
這堂看似簡單的微笑課程,透過聲音、姿態與情境模擬,帶領同仁覺察自己與專業服務之間的細微差異 。當笑容不再只是制度化的要求,而能自然流動並悄悄影響他人時,專業形象也就轉化為日常的一部分。
講師義昌提醒:「重要的不是一次就做到完美,而是能不斷累積讚賞與動力。」期盼這股笑容的續航力,能像陽光般源源不絕,持續溫暖並照亮身邊的人,進而成為大家共同生活裡的美好景色。
■ 同一句話說十次,面對不同客人時要如何保持「快樂續航力」的問候聲調呢?
Image/© DTF
|
這堂課的起點,來自餐飲組潘義昌過去在台中店帶領的微笑課程。當時課程偏重理論,學員人數也多,互動有限。今年八月,原先僅安排在101店交流,在大家長楊先生的現場觀察下,決定延伸到更多門市巡迴。
義昌分享規劃課程的初心,「這次課程以實作為主,希望是大家能隨即改善、他人立即有感,容易被稱讚的改善細節。」比起只是單純口語介紹的上課方式,他更希望同仁能因此產生「進步」的動機,進而尋求自我提升。
■ 即使戴著口罩,也要練習如何讓聲音清晰、溫度傳達到位。
Image/© DTF
|
■ 練習,是讓專業內化的過程
課程一開始,義昌帶著大家練習發音,請大家感受臉頰、舌頭和嘴唇閉合的位置,來分辨發音清晰度與表達效果的差異。透過語氣快慢的練習,他提醒 :「這些說話方式沒有對錯,但會帶來不同的感受。」同仁們閉眼逐一練習,聆聽彼此的差別,也學會如何讓聲音更清晰、更有感染力。
新生店餐飲組的侯育霖分享:「連續練習『您好,裡面請』時,才發現笑容和聲音會隨著重複而下滑,就像日常服務中容易忽略的續航力。這堂課提醒我保持熱情,讓每位客人都感受到一致的溫度。」
板橋店料理組的吳承達則體會到:「原本以為這只是外場的技能,但其實微笑和發音是每個人都能帶進生活與工作的能力。」
■ 大家長楊先生(左)也和大家一同參與,練習提升對儀態的判斷力。
Image/© DTF
|
■ 鏡中察覺自身的姿態
課程的第二部分,義昌請大家透過鏡子檢視走路姿態。頭部是否前傾?腹部內收時重心是否穩定?外八、內八、腳踝外旋等小細節,都可能對腳踝骨骼造成長期壓力,並大幅影響整體儀態的專業度。
A4店餐飲組劉柏彣在日誌上分享:「義昌會幫學員拍攝走路的樣子,並拍攝指導前後的對比,調整前柏彣有駝背及脖子向前傾的情形,調整後整個人看起來更有精氣神。」
天母店餐飲組許心瑤則驚訝地發現:「走路也是一門學問,調整骨盆前傾與肩膀內縮後,自己就像一棵更挺直的樹。」
■ 良好的站姿,從頭頂一條向上的想像線開始。
Image/© DTF
|
■ 義昌在課程中捕捉個人問題,並用恰到好處的示範,帶領大家在輕鬆的氛圍中進步。(左為模仿步伐重心外旋,右為模仿腳踝外旋的錯誤走姿)
Image/© DTF
|
■ 情境模擬,從錯誤中找到進步
最後一個課程是,義昌化身「客人」,觀察每位同仁在服務情境時,有哪些儀態能更進步。有時他也會誇張重現常見的錯誤:手勢與眼神不同步、注視不穩定、頭肩膀身體的轉身節奏不對…,讓問題變得具體可見,也更容易修正。
同仁們在練習時難免遇到困難:手勢的高度、轉身動作的協調,甚至細節上的反覆調整,都成了挑戰。然而,正因為有這樣的挫折,彼此之間的提醒與鼓勵更顯得珍貴。
新生店餐飲組羅家榆也感受到:「如果課後回到區域後,若是沒有『自我察覺』跟『刻意自我提升』的念頭,就會立刻打回原形,慣性使然,馬上會用自己之前習慣的做事模式啟動自動駕駛,所以也說明這堂課真的必須『刻意練習』才能有效吸收,甚至鞏固。」
■ 個人身高與手勢高度的差異,會展現出不同的親和力與積極度。
Image/© DTF
|
■持續累積的微笑能量
「原以為同一家公司,大家對文化的理解差不多,但實際巡迴後才發現差異很大。」義昌分享,不同門市有不同氛圍,有些強調效率,有些注重溫度,再加上個人特質及職務需求,因此課堂要求也會隨之微調。他強調,希望讓同仁「每次都能進步一點,被看見一點,自信多一點」。
課程結束後,近期門市的變化也逐漸浮現。
A13店餐飲組的黃煜軒觀察到:「發現同仁們送客時,可以情感更飽滿地說『謝謝您,請慢走』,如果我是客人,一定會感到很窩心。」
天母店餐飲組的陳冠羽則表示:「課程這幾天觀察下來,能感受到大家的微笑真的都變多了,大家都會自主性的帶動微笑,整體氛圍提升了很多,非常感動!」
■ 課程尾聲,大家最後一起感受小太陽源源不絕的能量。
Image/© DTF
|
這堂看似簡單的微笑課程,透過聲音、姿態與情境模擬,帶領同仁覺察自己與專業服務之間的細微差異 。當笑容不再只是制度化的要求,而能自然流動並悄悄影響他人時,專業形象也就轉化為日常的一部分。
講師義昌提醒:「重要的不是一次就做到完美,而是能不斷累積讚賞與動力。」期盼這股笑容的續航力,能像陽光般源源不絕,持續溫暖並照亮身邊的人,進而成為大家共同生活裡的美好景色。
(採訪/張吟綺.撰稿/郭玟君.攝影/公關部影音組 )
0 留言
看完這篇文章想分享您的想法嗎?歡迎留言哦!